久久久久久性生活|欧美二区亚洲一区|欧美婷婷丁香97|五月丁香婷婷精品|一本无码AAAA|亚洲中文免费在线播放|青青草原在线伊人|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|色婷婷久久色丁香色|黄色三级在线观看

首頁> 資源> 論文>正文

奧伯爾氧化溝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

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(fā)表日期 2000-11-01
來源 第四屆全國給水排水青年學術年會
作者 湯小玲,周揚秋,梁新和
摘要 湯小玲 周揚秋 梁新和 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  目前,我國氧化溝應用的類型主要有多溝式氧化溝和奧伯爾氧化溝兩種。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長煉)的奧伯爾氧化溝為三條同心曝氣溝,見圖1,由廣東某石油化工設計院設計。污水從外溝進入,然后依次流入內(nèi)溝,曝氣池混合液出水流入二 ...

標題:

奧伯爾氧化溝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

可見全文

作者:

湯小玲;周揚秋;梁新和;

發(fā)布時間:

2000-11-1

出自:

第四屆全國給水排水青年學術年會

關鍵字:

摘 要:

    

簡介:

湯小玲 周揚秋 梁新和
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

  目前,我國氧化溝應用的類型主要有多溝式氧化溝和奧伯爾氧化溝兩種。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長煉)的奧伯爾氧化溝為三條同心曝氣溝,見圖1,由廣東某石油化工設計院設計。污水從外溝進入,然后依次流入內(nèi)溝,曝氣池混合液出水流入二沉池,回流污泥由二沉池再打入氧化溝外溝。氧化溝尺寸為60×50×4.5(m),水力停留時間為19.24h,設計處理量為500t/h,可通過調(diào)整變頻、轉(zhuǎn)碟浸沒深度及運行臺數(shù)來調(diào)整溝內(nèi)溶解氧濃度。長煉奧伯爾氧化溝于九七年十二月投用,運行時間近兩年?!稖\談奧伯爾氧化溝的溶解氧控制》一文主要從管理著手,解決溶解氧控制問題。本文將對施工和運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及影響進行討論,以供設計、施工人員參考,希望所有問題在前期階段解決,為構筑物運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。

1 工藝參數(shù)

  轉(zhuǎn)碟浸沒深度:430-530mm
  污泥濃度:5g/L
  不同浸沒深度下的碟片充氧能力見表。

表1 浸沒水深530mm性能參數(shù)
(P=101.325kPaT=20℃)
轉(zhuǎn)數(shù)(rpm )項目
單盤充氧能力(kgO2/h)動力效率(kgO2/h)
450.802.03
500.961.90
551.121.81

表2 浸沒水深500mm性能參數(shù)
(P=101.325kPaT=20℃)
 項目
轉(zhuǎn)數(shù)(rpm )單盤充氧能力(kgO2/h)動力效率(kgO2/h)
450.781.88
500.931.85
551.101.80

  注:轉(zhuǎn)碟最大轉(zhuǎn)速為50rpm,此條件下的充氧能力即最大充氧能力,轉(zhuǎn)碟浸 沒深度為430mm時,充氧能力取0.78kgO2/h。

2 問題討論

2.1  構筑物漂浮
  九七年五月,正在安裝設備的l氧化溝出現(xiàn)漂浮。氧化溝漂浮的主要原因是南方季節(jié)多雨,地下水位較高,而構筑物周圍又沒有考慮排水設施,無法降低地下水位,結(jié)果地下水的浮力把空載的氧化溝托起,導致氧化溝上浮。而氧化溝復位的整改措施卻又費時、費力、費錢,還無法恢復原狀,影響設備水平安裝。
2.2  溶解氧控制
  奧伯爾氧化溝一般是由三個閉路環(huán)形溝道以串聯(lián)方式組成,其中每個溝通充氧程度不同,因而在各溝道內(nèi)創(chuàng)造了不同的環(huán)境。三條溝的容積比例一般為50:33:17,而溶解氧的階梯比例為0:1:2,外溝供氧量通常為計算需氧量的50%~70%,以確保硝化、反硝化反應同時在外溝發(fā)生。
  長煉氧化溝一、二、三溝的轉(zhuǎn)碟設置分別為8、4、2組,帶動一、二、三軸(一至三溝有三根軸)轉(zhuǎn)碟轉(zhuǎn)動的電機功率分別為75、45、22kW,,一、二、三溝軸上的碟片數(shù)分別為26、24、22片,外溝碟片數(shù)占總數(shù)的59.43%。從設計數(shù)據(jù)來看,外溝供氧量應滿足0、1、2工藝的需求。但實際運行的結(jié)果是當來水負荷高時,一、二、三軸轉(zhuǎn)碟都高頻運轉(zhuǎn),內(nèi)溝溶解氧仍然很低;當來水負荷較低時,停運單軸轉(zhuǎn)碟,外溝溶解氧仍相當高。但停運單軸轉(zhuǎn)碟,會降低混合能力,而使污泥濃度、污水負荷等呈階梯狀。溶解氧出現(xiàn)異常,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:
  a.因為來水有機負荷比設計值低,氧化溝總的供氧量大于實際需氧量,外溝供氧量占總供氧量的61.47%{(8×26×0.96)/(8×26×0.96+4×24×0.93+2×23×0. 7 8)},是0、1、2工藝需氧量的149.76%,因而不利于工藝控制。氧化溝供氧量為(8×26 ×0.96+4×24×0.93+2×23×0.78)=324.84kg/h,而需氧量只在265.9kg/h左右 。需氧量=去除的BOD—剩余的BOD+去除氨氮的需氧量—剩余污泥中氨氮的需氧量—脫硝中獲得的氧,氧化1mg氨氮需要4.5mg的氧,還原1mg硝酸氮可產(chǎn)生2.86mg的氧,代進經(jīng)驗參數(shù)后,氧化溝需氧量計算公式如下:

  O=Q[{(So-S)/(1-e-kt)}-1.42Px×(Vss/Tss)+4.5(No-N)-2 .6ΔN03]

  實際需氧量轉(zhuǎn)換成標準氧量為:
  SOR=AOR×Cs/(α(βC-CL)×θT-20)
  CL:氧化溝中所需溶解氧,取2mg/L
  Cs:海平面高度和20℃時清水中的飽和溶解氧,9.07mg/L
  α:污水傳氧速度與清水傳氧速度之比,取0.9
  β:污水中飽和溶解氧與清水飽和溶解氧之比,取0.97
  θ:溫度校正系數(shù),通常為1.024,溫度取30℃
  C:污水溫度時的清水表面飽和值
  b.氧化溝水位由外溝至內(nèi)溝逐漸降低,即內(nèi)溝單片轉(zhuǎn)碟的充氧能力低于外溝的碟片,內(nèi)溝碟片實際充氧能力小于計算值。內(nèi)溝設計水位(36.90m)比外溝(36.95m)低50mm。
  C.由于設備本身方面的原因,三軸轉(zhuǎn)碟不能高頻運行,因而內(nèi)溝充氧能力又受到限制。
  d.由于氧化溝漂浮及施工方面的原因,在確保同一合減速機各軸承座水平的同時,不同減速機的軸之間產(chǎn)生了高差,因而各軸轉(zhuǎn)蝶的浸沒深度不同,影響了各溝的充氧能力。
  e.由于設備方面的原因,軸承座不能浸水。為保證設備正常運行,氧化溝出水堰降低了50mm,既內(nèi)溝水位又減少了50mm,所以內(nèi)溝單片轉(zhuǎn)碟充氧能力的降低幅度大于外溝。由于各軸轉(zhuǎn)碟浸設深度不同,氧化溝水位降低后,各軸轉(zhuǎn)碟充氧能力降低幅度也不同,不利于溶解氧的控制。
2.3  偏差影響
  a.由于氧化溝漂浮及施工方面的影響,導致轉(zhuǎn)碟軸承座之間產(chǎn)生了高差,各軸碟片浸沒深度不同,充氧能力不同,溶解氧控制難度加大,給操作工帶來了不便。
  b.轉(zhuǎn)碟浸沒深度設計值為430-530mm,但未說明以什么水位為標準。由于內(nèi)、外溝水位相差50mm,如設計值以外溝水位為準,沒有施工誤差的話,則內(nèi)溝轉(zhuǎn)碟浸沒深度的調(diào)節(jié)值為380-480mm,內(nèi)溝轉(zhuǎn)碟充氧能力較低。因此,在確定內(nèi)溝曝氣設備數(shù)目時,應考慮曝氣設備充氧能力降低的因素。
  C.由于出水堰降低,因而改變了水力停留時間。

3 建議

3.1  溶解氧控制
  a.限制充氧
  奧伯爾氧化溝的運行模式國外已有限制充氧和富余充氧等模式。限制充氧即外溝充氧受到限制。以便允許硝化/反硝化同時在此發(fā)生,從而達到最高脫氮率。有經(jīng)驗表明:限制充氧模式中外溝供氧量是整個系統(tǒng)供氧量的50%,中溝為35%,內(nèi)溝為15%。外溝限制充氧后,充氧能力相對降低。在低負荷狀態(tài)下,可通過變頻降低轉(zhuǎn)速而不需停運單軸轉(zhuǎn)碟,因而保證了氧化溝外溝污泥濃度、污水負荷等呈均勻狀態(tài)。限制外溝充氧就必須增加其他溝的充氧量,因此需要在設計過程加以考慮。
  b.富余充氧
  在國家暫不考核總氮的情況下,可利用硝化作用把氨氮轉(zhuǎn)變成硝酸鹽氮,從而達到去除氨氮的目的,利用硝化系統(tǒng)可以去除大約57%的氮。富余充氧因溝內(nèi)溶解氧控制較高,同時少了脫硝過程補充的氧,因而供氧量要比限制充氧多24%左右。富余充氧還因為少了反硝化過程(還原1克硝酸氮可產(chǎn)出3克的堿度),氧化溝進水PH值相對0、1、2工藝要控制得高,以提供氧化氨氮所需要的堿度。
  3.2 防漂浮
  南方季節(jié)多雨,地下水位較高。氧化溝池容大,施工過程中易漂浮,為防止這些較大池容的構筑物漂浮,可在構筑物周圍設防漂浮井,在井內(nèi)架設潛水泵以降低地下水位。同時,防漂浮井還可在構筑物檢修時發(fā)揮它的作用,防止空載的構筑物漂浮。防漂浮井相當于普通集水井,池壁用紅磚干砌、不用砂漿粉刷,以保證透水性,每個井的井壁上設兩個?300的通水孔,集水井數(shù)量可視構筑物大小而定。

參考文獻
 ?。?]米克爾G·曼特布魯斯A·貝爾著,袁懋梓譯,《污水處理的氧 化溝技術》,中國建筑出版社,1988
 ?。?]王凱軍,《氧化溝的設計方法討論》,中國給水排水,1999.1
  [3]梁新和,湯小玲,李宏青,《淺談奧伯爾氧化溝的溶解氧控制》,煉油設計 ,1999.10

刪除記錄

修改記錄

關閉窗口

論文搜索

發(fā)表時間

論文投稿

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。研究做到關鍵時,試驗有了起色時,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,工作中有了心得,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,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,寫下來吧!投稿時,請以附件形式發(fā)至 paper@h2o-china.com ,請注明論文投稿。一旦采用,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。